日本核污水排海污染物擴散過程:240天到達中國沿海,1200天后覆蓋北太平洋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進入倒計時!
據(jù)日媒當?shù)貢r間24日報道,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決定,如果氣象條件允許,將于當?shù)貢r間24日13時許向海洋排放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東京電力公司稱,已對準備排入海洋的核污染水進行了取樣檢測,結果顯示其中氚的濃度已經“達標”。
此前,東京電力公司也公布了排放計劃,將在17天內排放第一批共7800噸核污染水,2023年度預計排放約3.12萬噸。
從2011年3月11日海嘯引發(fā)地震,使得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fā)生爆炸,到如今已過去12年。事發(fā)之后,為了冷卻核反應堆,福島第一核電站的運營方東京電力公司需要持續(xù)注水為反應堆降溫,加上地下水和雨水的滲入,形成大量核污染水。
如今,日本積存的核污染水已超過130萬噸,而且還在以每天超100噸的速度增加,預計未來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至少要持續(xù)30年。如果核污染水一直增加,排海將會一直持續(xù)。
日本政府推進核污染水排海,引來日本國內漁業(yè)團體、太平洋沿岸地區(qū)、南太平洋島國和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和質疑。
“氚可能還不是最危險的”
核污染水排海,帶來哪些影響?
在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的核污染水排海方案中,多核素處理系統(tǒng)(ALPS)是關鍵。日方堅稱經過ALPS處理的核污染水為“處理水”,并認為“處理水”已達標可排。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第一,核污染水中,很多放射性核素尚無有效處理技術。
福島核污染水中含有60多種放射性核素,例如氚、碳-14、碘-129等,其中很多放射性核素尚無有效處理技術,而日本卻一直在做出“問題只在于氚元素”的誤導。
國際環(huán)保組織2020年在題為《東電福島第一核電站污染水危機》的調查報告中指出,核污染水中存在高濃度的放射性碳-14,ALPS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去除碳-14。報告作者、德國研究人員肖恩·伯尼指出,東電直到2020年才承認所謂“處理水”中碳-14的存在。
國際環(huán)保組織調查發(fā)現(xiàn),ALPS不能去除放射性氚和碳-14,也不能完全去除其他放射性同位素,如鍶-90、碘-129和鈷-60等。
第二,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核素,影響人類健康。
日本方面主張,經海水稀釋之后,水中的氚濃度將達到日本管制標準的四十分之一以下。然而稀釋并不能減少排放核污染水的放射性總劑量。
這些放射性元素進入海洋環(huán)境生態(tài)后,氚可能還不是最危險的,對人類、對海洋生物影響危害最大的是碳-14和碘-129。碳-14的半衰期約5000多年,碘-129的半衰期更長。碳-14會在海洋生物體內聚集,碳-14聚集的豐度或濃度可能是氚的50倍。
第三,核污染水影響范圍,涉及全球。
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指出,福島沿岸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洋流,從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yún)^(qū)域,3年后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國和加拿大將遭到核污染影響,10年后蔓延全球海域。
240天后或到達我國沿海!
早在2021年,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張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團隊從宏觀和微觀兩種不同的角度分別建立了海洋尺度下放射性物質的擴散模型,并實現(xiàn)了福島核污水排放計劃的長期模擬。
其中,宏觀模擬結果表明,核污水在排放后240天就會到達我國沿岸海域,1200天后將到達北美沿岸并覆蓋幾乎整個北太平洋。
有想了解更多有關潤滑油的信息,請繼續(xù)關注遼寧億邦潤滑油制造有限公司官網(wǎng)上的相關資訊,也可以來電咨詢,我們會盡快為您解答。